11月18日,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教学指导委员会2023年年会暨云南省高校思政课“原理”分课程教研中心集体备课会在云南师范大学召开。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教指委主任委员、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艾四林教授,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建军教授,分教指委各委员,云南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云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张瑞才教授以及来自南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云南省高校马院院长、专家代表120余人汇聚一堂,聚焦“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政课”这一主题,共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实践改革创新,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作出贡献。

本次会议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云南师范大学承办,云南师范大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玉溪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楚雄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办。云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祖武同志出席会议开幕式并发表致辞。

会议开幕式由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张健主持。

开幕式上,云南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云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张瑞才教授对教育部思政课教指委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教指委对云南的指导、对主办方提供的渠道表示衷心感谢。张瑞才指出,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指导思想,讲好思政是高校彰显的基本特征。近年来,云南省在教育部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完善、人才队伍健全、理论实践创新、学科、教育、话语体系等建设取得不断进步,涌现了一批马克思主义本土专家引领云南高校思政课发展。本次集体备课会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推动学科建设、“两个结合”,尤其是对守好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根脉”起到重要启示。欢迎各位专家常来云南交流指导,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云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祖武代表学校向大会表示祝贺,向在85周年校庆之际相聚西南联大故园——云南师范大学的领导及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祝福,向长期以来支持帮助云南师范大学发展的领导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张祖武介绍了云南师范大学与西南联大的历史渊源、办学特色、发展目标,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服务社会所取得的成果。他指出,思政的本质是讲道理,期待各位专家学者通过思想的碰撞交流,将思政课的“原理、学理、情理”讲深、讲透、讲活,共同促进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教指委主任委员、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艾四林教授对各位领导专家的支持、对云南师范大学筹备会议表示感谢,对云南思政课改革创新取得的经验、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科建设、教育、教学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表示肯定。他指出,此次会议的主题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如何融入原理课”,发挥课程优势。他认为,原理课要讲清楚“五理”:“道理、学理、哲理、情理、原理”,落脚点在一个“理”字,即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化、系统化研究,原理课在阐释新思想学理化、系统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也是如何融的首要任务。其次,原理课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守好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根脉”,既要讲清楚文化的情理,又要讲好学理,即在讲准、讲深、讲透、讲活上下功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将和大家一起努力、一起探讨,讲好思政课。

随后进行会议主旨报告,9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教指委委员专家从不同视角展开论述。主旨报告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教指委委员、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化军教授主持。

分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建军教授认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为什么讲道理,讲什么道理,是基础性、前提性问题。他认为讲道理是讲理性不是一味地讲感情,是讲思想不是单纯地讲知识,是讲规律不是孤立地讲事实,是讲政治不是纯粹讲学术,是讲做人不是外在地讲世界。

分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寇清杰教授认为,古今中西文化关系问题,是近代以来中国人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第二个结合”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每一次思想解放,都极大地推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规律,主要表现在:从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上,推动了思想解放,在传统与现代化关系上,推动了思想解放,在中国与马克思主义关系上推动了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更有底气的理论表现。

分教指委员、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同舫教授认为,数字文明是现代文明体系的重要内容,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并列,助力提升“五大文明”建设成就。从人类技术发展进程史中阐释了数字文明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从数字文明的建设标准构建了中国的新时代抉择,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描绘了数字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分教指委员、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张有奎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原理课正确方式为题,重点针对如何解决大中小学不同学段融入内容重复性问题,他认为原理课的重点是往前溯源,重点讲清楚“为什么”的问题,而不做“是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进而,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重点从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主要反对的错误思潮。

分教指委员、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蒋永穆教授认为,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不能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需要时,资本逻辑迫使资产阶级只能通过自我修复方式,暂时地使二者相适应,但是资本主义自我修复的实践并没有取得良好效果,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频率越来越高且种类越来越多,从本质上说明了资本主义自我修复仅是资产阶级的“权宜之计”。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资本主义自我修复既不会改变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更不会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同时,也要认识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分教指委员、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唐晓勇教授从为什么提出“两个结合”、为什么能够“结合”、如何“结合”、谁来“结合”、“两个结合”的历史地位四个方面,阐述了“两个结合”提出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地位,“文化契合”与“需要契合”的逻辑,根本路径与具体路径统一的结合方式,领导主体与实践主体协同的主体地位,历史、现实与未来三维统一的重要历史地位。

分教指委员、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杜仕菊教授认为,坚持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创新性发展:坚持系统观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系统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系统观念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理论成果和历史经验,坚持系统观念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并结合原理课程内容阐释了系统观念具体体现和现实运用。

分教指委员、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晖教授结合原理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上好原理课要革新教学理念,落实教学目标。她认为,原理课要坚持以生为本、“三因”规律、强化理论思维,以落实教学目标为旨归来安排教学活动。

分教指委员、新疆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闫国疆教授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南联大旧址讲话精神指出,要培养与国家之命运、民族之前途紧密联系起来、具有历史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两个结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进而,从空间文化、社会记忆与身份认同的关系,对比分析了新疆和云南空间文化、社会记忆与身份认同的现状、现实影响、未来可能,深刻分析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要端正历史文化认知,突出中华文化特征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要多角度全方位构建展现中华文化共同性、新疆同内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的话语体系和有效载体,让中华文化通过实物实景实事得到充分展现、直抵人心。

当天下午,云南省高校思政课“原理”分课程教研中心集体备课会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会议室举行。玉溪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时遂营教授主持该阶段议程。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燕飞教授、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玲教授、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乾夫教授、云南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付梅教授、昆明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庆生教授、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研究中心主任纳雪沙副教授、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汤建荣副教授、保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吟梅教授、普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丽辉教授、曲靖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高满良副教授、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部主任樊军、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方琼教授、昆明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宗泽、玉溪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少英副教授、滇西科技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明艳教授、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悦教授,围绕“两个结合”融入原理课、原理课程建设等主题做了发言。

会议期间,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总教指委主任委员、“原理”分教指委主任委员、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艾四林教授莅临我院指导工作,与我院师生就如何提升教学科研能力进行交流。我院党委书记张健、副院长方熹及部分硕士研究生参与了此次座谈会议,会议由副院长张悦主持。

艾四林教授从研究生如何建立学科自信、怎样把研究的源头和潮头有机结合起来、研究生如何把“研”和“学”有机统一起来、研究生期间论文写作方法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阐述。他指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落到实处就是要增强学科自信。研究的源头是马克思主义经典,做研究的基础是掌握经典这个源头,潮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广大研究生在做研究的道路上要具有创新意识,将源头与潮头有机结合。他强调,研究生要破“五唯”,处理好读和写的关系,以写作倒逼思考,避免以发表为目的的论文写作,要做到“会读书、会思考、会写作、会讲课”。艾四林教授勉励在场学生,要敢于“与高手过招”,在开放中、在包容中不断成长,在实践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篇章。我院硕士研究生围绕研究生如何处理好学术研究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等问题与艾四林教授进行了交流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