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31日下午,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内蒙古)教师代表一行到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交流。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张健,院长刘化军,党委副书记徐振坤,副院长张悦、双晓爱、庞申伟,教师代表杨树美教授参加座谈会,座谈会由刘化军院长主持。
会上,张健书记对内蒙古自治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全体成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她介绍了云南师范大学悠久的历史沿革和薪火相传的西南联大精神,指出在西南联大资源的影响下和学校党委的鼎力支持下,学院从教学模式的创新优化、多维实践平台的搭建以及思想政治队伍的建设等方面持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希望双方通过深入交流能够碰撞出教学创新的火花,有力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发展。

杨树美教授分享了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探索实践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面的经验。她提到,学院通过举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理论研讨会、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展示、打造大中小学云端思政微课《马克思主义真的行》等活动,在校本教材编写、教学平台搭建、实践教学深入等方面逐步形成了以西南联大爱国主义精神为主线,理论研讨与教学展示相结合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 “云南模式”。

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爱华介绍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主题聚焦为 “铸牢”,由内蒙古教育厅和思政处牵头积极开展集体备课会,建立起以“石榴红”“北疆绿”“航天蓝”三部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着力在民族团结进步、生态文明建设、赓续航天精神等方面打造精品课程。

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化军、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思想政治工作处干部云旭晗、内蒙古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丽萍、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傅锁根分别做交流发言,指出在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程中,要完善顶层设计,打破学段壁垒,整合教育资源,统一思想认识;要强调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利用数字化资源将地方特色与教育资源有机结合,让思政教育在不同教育阶段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衔接,实现一体化育人格局。
双方围绕大中小学如何更好地开展一体化建设的集体备课会进行讨论。本次座谈会为双方提供了深入交流的平台,为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