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振兴行动计划
(2018年-2022年)
云师大党发字〔2018〕38号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人才培养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全面推进云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落实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任务,经学校研究,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振兴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振兴行动计划”。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振兴行动计划”是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宣传教育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奠定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健康发展基础,全面实现学校学科建设内涵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为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水平,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质量,提高师生员工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二、学科发展现状
(一)学科发展简况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于1993年10月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招收首届硕士研究生,2006年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二级学科,培养硕士研究生已有25年历史,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列第12位,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C。
(二)学科特色与优势
一是学科体系不断优化。已形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实践研究4个具有比较优势的学科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方向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省级教学团队和省级教学研究中心等平台支撑,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3人,省级教学名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2人,省级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云南的实践研究”省级创新团队、“云南少数民族哲学思想研究基地”省级研究基地等平台支撑。思想政治教育有“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全国研究培训基地、云南省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云南省禁毒教育培训科研基地等平台支撑。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实践研究,有云南省反腐倡廉建设研究中心、“云南党的群众路线研究基地”省级研究基地等平台支撑。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科学体系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实践、接受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
二是学科队伍得以加强。现有专任教师50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8人,讲师24人;具有博士学位20人,硕导24人。近5年,本学科团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2项、省哲社规划项目27项、其它省部级项目25项等,纵向科研项目经费合计401万元。出版学术著作12部,公开发表论文600余篇,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项。
三是学科平台稳步强化。有云南省高校唯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全国高校思政课程网站共建团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全国研究培训基地、省哲社创新团队、省哲社研究基地、省级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省级教学团队等省级及以上教学科研平台14个。
四是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从1995年开始招生。本学科在人才培养上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水平、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为重点,以提升学生思想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中心,形成了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规范的研究生培养管理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近5年,共招收硕士研究生140人,授予学位133人;其中中共党员占70%,1人获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6人获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1人获国家奖学金,9人获省政府奖学金,5人评为省级“三好学生”,8人评为省级优秀毕业生。
三、存在主要问题
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总体发展状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学科支撑基础较为薄弱。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最相关的支撑学科是哲学、理论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等一级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最紧密的相关支撑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和政治学理论等5个二级学科。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缺少上述相关度高的相关学科的有力支撑。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科、重点基地建设有待于从基本条件、建设经费等方面进一步突破、加强。
(二)科研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在学科基础理论建设,高层次高质量科研成果、科研方法创新,构建严谨、规范的学科理论体系等方面有待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标志性科研成果相对不足,高水平学术专著、权威期刊论文、高层次获奖如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以及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有待突破。
(三)学科特色不够鲜明。由于学科基础相对薄弱,学科交叉融合不够,缺乏整合优势,难以把学科发展中带有基础性、导向性和战略性的重要问题的研究与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服务结合起来,特别是学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较弱,学科内涵建设需进一步拓展。
(四)学科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学科队伍“一岗双能”、“一身二任”的理论素养、业务能力还不能适应学科建设需求。缺少在国内有广泛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层次的领军人物,缺少一批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以及高素质、优秀的中青年理论科研骨干和教学骨干,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学科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建设优秀教学、科研团队,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高水平研究和高素质人才培养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学科振兴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坚持快速发展,把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放到更加重要位置,以全面提高质量为核心,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强化学术队伍,优化结构、完善体系、规范管理;更加主动适应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振兴行动计划”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凝聚学校资源,发挥
政治优势、集合学科力量、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协同发展,以培养德智体美劳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出发点,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授权为突破口,以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为落脚点,加强学科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坚持教研并重,增强学科建设活力和核心竞争力,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推进本学科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为重点,全面推动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跃上新台阶。
(二)建设目标
学科研究方向更加明确稳定,学科体系更加优化,队伍结构更加合理,研究特色更加鲜明,机制建设更加完善,科研成果更加丰硕,课程建设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全面提升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水平,带动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协调发展。力争到2020年前,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为省内高校有影响力、起示范引领作用的重点学科;在此基础上力争通过5—8年的建设,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努力建成省内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基地、马克思主义研究高地和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建设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理论研究、理论宣传、人才培养、资政育人为一体的高水平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五、建设内容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研究重点,以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贯穿到统领学科建设过程中,落实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全面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水平。
(一)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方向
明确学科建设方向。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和特点,抓住学科发展中带有基础性、导向性和战略性的重要问题,确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实践研究、思想政治教育4个学科研究方向。不断提升学科建设的特色、质量和水平。
加强学科特色建设。依据国家、云南发展需求,以及学校发展定位和学科发展方向,加强学科特色建设。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重大问题等方面,取得能够反映学科优势和特色的代表性成果,且有一定的社会影响。
(二)切实整合学科资源
强化特色意识、协同意识、创新意识和成果意识,组织多学科资源共同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振兴行动计划”建设,全面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振兴行动计划”建设层次。根据中宣部、教育部等部门下发的《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标准》(2015)中的核心指标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硕士点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实践研究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建设形成合力,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整体实力的提升。
(三)加强学科队伍建设
学科队伍建设是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身份归属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职教师有50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8人,硕士生导师24人,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博士)的20人,但按教育部教学评估师生比1:350的要求,专任教师数量仍需增加。迫切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放在首位,着力抓紧抓好学术团队整体素质的提高,制定队伍建设的具体规划,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引进国内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实质性整合学校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骨干人员到马克思主义学院任教,打造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中青年理论骨干和后备人才。每个学科方向不少于6人,45岁以下教师比例不低于40%,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在学科队伍总人数中至少占60%,学科专业背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专业的教师至少占70%。每个主干学科方向正高职教师不少于3人。学科带头人发表高水平学术成果不少于10项,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过省部级以上的科研成果奖或教学成果奖。学术骨干发表高水平学术成果不少于8项。1/3以上的学术骨干主持过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过省部级以上的科研成果奖或教学成果奖。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加大专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力度。通过健全完善评价标准,明确评价导向,优化评价机制,紧密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教师、教学等实际,构建全面系统、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综合评价体系,加强现有1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校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工作室建设。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云南省和粤桂琼赣滇五省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基本功比赛,以及云南省职工业务技能大赛——云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组织云南师范大学思想理论课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教学水平。以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建设学科、重点研究基地为依托,以重点扶持、跟踪培养、技能比赛等为主要措施,不断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实现教师人才队伍培养新突破。
(四)加大科研团队的培育力度,着力加强科学研究工作
认真谋划、科学凝练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发展方向,确立学科发展思路和科研导向,强化科研对教学和学科建设
的重要支撑作用。
实施科研团队建设计划。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实践研究4个方向为依托,在凝练学科方向的基础上,建设高水平科研团队。
实施青年教师帮扶计划,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选派部分中青年教师到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进修访学,到中央党校、省委党校学习培训;通过积极参与国内学术交流活动、国际学术会议、名师讲座、观摩教学等方式,增强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科研素质;鼓励青年教师到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攻读博士研究生,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全额资助一定比例的研究生在校期间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
积极加大科学研究力度。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基础理论建设,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历久弥新的思想价值、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推出优秀成果。紧密围绕党和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不断提升承接科研项目层次。本学科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不少于6项,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不少于9项,在C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5-20篇。有一定比例的研究生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主办或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不少于3次。不少于3人次参加过国际学术会议。
加大力度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的云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示范基地、云南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研中心、云南省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等基地和平台建设。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栏或与省内外部分C刊进行“1+1”互刊发表论文。充分展示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的理论成果,并形成新的影响力。
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纳入学校对外交流合作框架范围之内,在开展国内校际交流合作中优先安排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相关内容,为人才引进、学历提升、科学研究、合作交流提供支持。巩固学校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科研院所确定的合作共建框架协议,开展实质性的交流合作。
(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加强课程建设。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意见》(教社科〔2018〕1号)、《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及中共云南师范大学委员会《关于加强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实施意见》(云师大党发〔2018〕7号)、《关于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云师大党发〔2018〕8号)等文件精神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在建设好已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国家级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及“爱课程中国大学精品开放课程”官网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加强其余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努力实现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突破;有效推进云南省省级精品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建设,同时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纳入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实现课程建设的提质升级。在“十三五”期间,分批分期通过校级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项目,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建设,建设融思想性、教育性为一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
推进教学改革。积极探索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新途径、新方法,把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的成果内化在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纳入教育教学改革规划,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学科专业建设紧密结合,统筹规划、整体部署、统一实施。用学科专业建设成果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增强说服力、感染力、亲和力和获得感,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延伸。从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要求出发,发挥学校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探索“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延伸,使教师所讲授的每一门课程、每一堂课,无论是人文科学课程,还是自然科学课程,都要挖掘梳理各专业课程的“德育元素”,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共同唱响“课程思政”合奏曲。充分发挥已有实践教学基地育人作用,形成实践教学长效机制。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振兴计划”工作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由分管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党委副书记,分管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的副校长,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分管人事、科研工作的副校长,分管财务工作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党办、校办、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研究生部、科研处、招生处、就业处、学生处、监审处、资产处、校团委、学报编辑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振兴计划”建设办公室设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行动计划实施。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振兴计划”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
(二)深化改革。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振兴计划”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挥政治优势,整合学校相关资源,协同推进,建立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工作机制。建立学科带头人、项目负责人领衔的多学科交叉交融的学科建设团队。
(三)经费投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列入学校一流学科建设体系,西部一流学科建设经费专门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建设、理论研究成果出版、精品资源课程和品牌课程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学术交流、学科平台建设、图书资料和网络数据库建设等。
(四)检查评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振兴计划”纳入学校一流学科建设规划,加强指导,每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振兴计划”建设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做好省学位办对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检查评估,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推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