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方案
(2018-2022)
云师大党发字〔2018〕37号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年本)>的通知》(教社科〔2017〕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意见》(教社科
〔2018〕1号)、《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和中共云南师范大学委员会《关于加强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实施意见》(云师大党发〔2018〕7号)、《关于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云师大党发〔2018〕8号)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与学科建设为支撑,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为目标,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要求,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全面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二、建设目标
按照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立足校情,全面实施人才强院、科研兴院、质量立院战略。深化教学科研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凝练学科研究领域和方向,完善学科体系,深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教育教学和研究宣传,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大力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五年内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建成“特色鲜明、云南一流、西部知名、国内有影响”的省属重点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加快建设教师教育为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和服务云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三、建设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
1.健全领导体制。成立校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分管思想政治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分管教学、学科建设、人事、科研、计财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纪委办、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部)、校团委、校工会、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计划财务处、监审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资产处等部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与政法学院共同参与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规划,并对规划方案的落实情况予以指导和督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2.健全工作机制。贯彻落实《云南师范大学关于强化党委政治责任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论坛、讲坛等管理的实施意见》《云南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制度机制的实施意见》等,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重点工作,并及时落实会议决议。校党委书记、校长每学年分别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开现场办公会至少1次,听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汇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情况,做出具体指导和部署。
3.落实重点建设。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点课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纳入学校发展规划,进行重点建设。全面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思路攻坚、师资攻坚、教材攻坚、教法攻坚、机制攻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健全机构设置。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隶属学校领导的独立二级机构,统一开设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统一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配齐配强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班子成员必须是中共党员,且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按照思想政治理论各门课程分别对应设置教研室,党政工团组织机构健全,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学科建设分委员会、教职工大会等机构运转有效。
5.加强党的建设。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学院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学院的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政治保证。实施党员先锋工程和党员名师工程,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二)加强教育教学工作
6.落实课程设置和规定学时学分。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
(教社科〔2018〕2号)文件精神,落实课程学分及对应的课堂教学学时,不挪用或减少课堂教学学时。确定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课顺序、学分学时。本科学生第一学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第二学期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学分),第三学期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学分),第四学期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5学分)。学生在校期间不间断开始“形势与政策”课(2学分),同时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各拿出1个学分,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改革建设发展,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际,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专业能力、文化素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7.严格教材使用。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编的最新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和教学大纲。“形势与政策”课要根据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教社科【2018】1号)中规定的教育教学要点组织教学,设置“全面从严治党形势与政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政策”“港澳台工作形势与政策”“国际形势与政策”“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模块。选用中宣部和教育部组织制作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时事》DVD作为学生学习辅导资料。
8.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推行中班教学,班级规模原则上不超过100人。推广中班上课,小班研学讨论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专业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教研室为单位建立严格的新教师试讲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听课互评制度、集中命题制度、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制度等,建设精彩教案、精彩课件、精彩课程资源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共建。严格课堂教学纪律,确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报酬高度一致,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格考试制度,规范教学秩序,确保高质量开展教学。
9.加快教学改革。系统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培育推广形式新颖、效果良好、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培育“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有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品牌课。探索专题教学,优化教学手段,积极运用新媒体,制定实践教学计划,统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的实践教学,落实学分、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实践教学覆盖全体学生,建立“一二•一”运动纪念馆、西南联大博物馆和云南陆军讲武堂等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协同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改革创新。实现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的良性互动。
10.加强教学考评。改革考试评价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档案齐全。
建立完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监测管理制度。定期组织开展优秀教学成果评选活动。以学生获得感为评价导向,以“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为评价标准,在学生评教基础上完善教师评价制度。探索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退出机制。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1.严把教师政治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把政治标准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选聘、考核的首要标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的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新任专职教师在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背景博士学位的前提下,原则上应是中共党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无学术不端、教学违纪现象。
12.配齐建强教师队伍。加快人才成长步伐,着力培养一批政治坚定、学养深厚、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军人才和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一是逐步建立准入制度。进一步加大从优秀应届博士毕业生中引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及相关学科的高学历人才的力度,每年选聘4-5名马克思主义理论方向的博士;根据学校制定的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相关规定,积极开展第四层次、第五层次、第六层次的人才引进工作;将现有分属在学校相关学院及部门中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及相关学科背景的教师在本人自愿、学校考核的基础上调入马克思主义学院。最终实现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规定,逐步配齐专职教师。二是强化教师全员培训,不断强化教师素质,优化教学科研队伍。组织新任专职教师参加省级岗前培训;组织专职教师参加省级或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的示范培训、课程培训、骨干研修。学校每年对全体专兼职教师至少培训一次。每学年至少安排1/4的专职教师开展学术交流、实践研修、学习考察、国(境)外学术交流等活动。专职教师每人每4年至少一次脱产或半脱产进修。鼓励支持专职教师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博士学位。三是建立“传帮带”工作机制,通过培训、访学、教学比赛等多种方式,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云南省和粤桂琼赣滇五省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基本功比赛,以及云南省职工业务技能大赛——云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组织云南师范大学思想理论课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教学水平。四是以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建设学科、重点研究基地为依托,以重点扶持、跟踪培养、技能比赛等为主要措施,不断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实现教师人才队伍培养新突破。
13.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制度。选聘高水平专家担任特聘教授,统筹好地方党政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社科理论界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以及高校党委书记校长、院(系)党政负责人、名师大家和专业课骨干教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骨干等八支队伍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台。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
(四)加强重点领域学科建设
14.开展科学研究。组织教师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科学体系,深入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入研究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紧紧围绕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深入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15.积极推动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依托机构,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设置的相关规定,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实践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二级学科内涵和规范要求,培养学科带头人,结合师范类高校的特点,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选择研究方向,进行科学研究,产生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力争2020年前,每个学科方向不少于6人,
45岁以下教师比例不低于40%,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在学科队伍总人数中至少占60%,学科专业背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专业的教师至少占70%。每个主干学科方向正高职教师不少于3人。学科带头人发表高水平学术成果不少于10项,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过省部级以上的科研成果奖或教学成果奖。学术骨干发表高水平学术成果不少于8项。1/3以上的学术骨干主持过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过省部级以上的科研成果奖或教学成果奖。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整体实力的提升,在2020年前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开展学术交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纳入学校对外交流合作框架范围之内,在开展国内校际交流合作中优先安排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相关内容,为人才引进、学历提升、科学研究、合作交流提供支持。巩固学校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科研院所签订的合作共建框架协议,开展实质性的交流合作。
16.建好研究和实践平台。加大力度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的云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示范基地、云南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研中心、云南省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等基地和平台。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栏或与省内外部分C刊进行“1+1”互刊发表论文。建设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云南的实践研究”省级创新团队、“云南少数民族哲学思想研究基地”省级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所”等8个研究所,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领域,充分展示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的理论成果,并形成新的影响力。积极发挥“一二•一”运动纪念馆、西南联大博物馆、陆军讲武堂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加强实践教育,提高教学水平。扶持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团队,组建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社团;支持学校“全国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全国研究培训基地”建设,为基地建设提供专家团队;建立学校学生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比赛的长效机制;为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提供指导。
(五)加强理论研究和服务
17.深入开展研究阐释。支持鼓励教师深入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回答
改革发展中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和师生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参与理论和政策咨询,努力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理论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中的智库作用。在学校党建思政课题中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专项课题,创造条件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申报各级各类课题,参评各种科研成果奖等。
18.加大宣传宣讲。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研究和宣传宣讲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导教师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投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宣传,积极参与学校组织或委托的重大研究和宣传宣讲任务,积极承担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培养培训任务,支持教师接受主流媒体采访或发表有影响的理论文章,创作通俗理论读物、音像作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抵制和批评各种错误思潮。
(六)强化支撑保障条件
19.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学、科研、管理及其他办学条件,配备办公用房和教学设备、基本图书资料、国内外主要社科期刊、声像资料、教学课件以及办公设备等,以满足教学及办公需要。
20.加大经费支持。在保障马克思主义学院正常办公经费的基础上,按照在校本、硕、博全部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的标准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教学、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并随着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的奖励性绩效纳入学校内部分配体系统筹考虑,教师工作量、课酬计算标准与其他专业课教师一致。在学校年初预算中,按照教育部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和“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中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收入不得低于全校教师收入平均水平”的要求,按学校教师收入平均水平核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的奖励性绩效工资,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际收入不低于全校教师的平均水平。
21.给予政策倾斜。在不断改善教学、科研、办公及其他必要条件的基础上,在人、财、物的引进、配备、使用、管理和职称晋升、评优评奖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确保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校建设中的优先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技术职务高级岗位比例不低于学校重点学科高级岗位设置的平均水平,且不得挪作他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称评聘中,提高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把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的理论研究宣传的重要成果、重要工作以及优秀网评文章作为职称评定、科研成果统计、业绩考核、评奖评优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