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五个共同”意涵与实践进路
[摘 要]“五个共同”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方向指引。通过史料爬梳,总结出历史上祖国辽阔疆域越发稳固、政权制度趋向维护统一、大一统记忆越来越清晰、中华文化认同越来越深、民族精神越发深入人心的内在机理,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学术深描,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政治地理空间、时空关联机制、深层历史记忆、文化认同基础、恒久精神动力等功能定位,发现五个要素出现族际互嵌、党的领导、统合记忆、文化符号、精神力量的现实转向。在历史向度和现实转向的结合中,通过五维省思,可以探索出族际互嵌机制、坚持党的领导、统合记忆机制、文化符号机制、教育融合机制等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进路。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五个共同;实践进路
对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而言,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关键所在。2024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出“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五个共同”深刻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密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方向指引。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以“五个共同” 为切入点,以史料爬梳总结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内在规律,以学术深描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现实转向,以五维省思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进路。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正值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 五个共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提供了历史视野和思想基础。目前学界围绕“五个共同”,研究中华民族共同性不断提高的历史进程,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日益壮大的发展趋势和历史规律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形成。学界对“五个共同”的研究,延续了“四个共同” 的学术积累和理论观点,并且多从中华民族历史观的视野阐释和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于玉慧、周传斌从“四个共同”维度深入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叙事和共同属性,认为“四个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要内容。李大龙认为“五个共同 ”丰富和完善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观,精准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形成和发展,并且构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郝亚明站在中华民族历史观的高度,对“五个共同 ”进行话语分析和学理阐释,提出“五个共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观,是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的重要指引。还有学者聚焦“五个共同”中的一个,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行研究。比如,于春洋聚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这一话语,认为这一话语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深刻阐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利益共同性。
第二,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实转向。学界主要聚焦“五个共同”的历史观分析,运用“五个共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较少。周智生结合理论与实践,提出把 “四个共同”作为全面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核心内容,进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还有部分学者在研究中,提到了“五个共同”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要求,但并未专门对实践路径进行研究。比如,高永久认为“五个共同”是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实践过程,可以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增强中华民族共同性。
综上,学界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华民族历史观视野下的理论分析,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略显不足。2024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坚持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主线。”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个概念同根同源、一脉相承,都和“五个共同”密不可分。从范畴上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侧重心理层面,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涵盖面更广。“五个共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更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方向指引。本文的突破点在于,从 “五个共同”切入,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形成和实践进路,实现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同时,引入制度机制概念,尝试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进路。
二、史料爬梳: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内在规律
“五个共同”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根基。共同开拓祖国疆域、共同缔造统一国家、共同书写辉煌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民族精神背后的内在机理,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内在规律。
(一)祖国辽阔疆域越发稳固
祖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夏商周时期的疆域版图较为局限,只占据了中华大地的中心区域。《史记·吴起列传》记载了“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可见,夏朝的疆域并不能囊括整个中华大地。秦国并吞六国,化若干邦国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雏形。秦朝开拓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幅员辽阔的疆域版图,其“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秦朝疆域的版图虽然辽阔,但是中华大地上仍然还存在着部分边疆政权,占据着一定的地理空间。在秦朝疆域之外,羌人部落分布于云贵高原、青藏高原西部,月氏、乌孙盘踞在河西走廊,匈奴则占据了阴山以北的区域。这个时期的中国疆域,包括了中原王朝占据的疆域和边疆政权控制区域的总和。在秦朝开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先河之后,中国先后经历了汉、隋唐、元明清等大一统的王朝。及至清朝前中期,中原王朝底定边疆,实现了中原王朝和边疆政权的统一、中国疆域和古人“天下”范围的重合,中国历史疆域得以定型。
中国古代各族群的共同努力,促使祖国的疆域越来越稳固。秦朝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雏形,并且这个疆域的辽阔程度史无前例。但秦朝的疆域并不能包括中华大地的所有范围,且因秦朝仅存在了十余载,疆域不稳固因素较多。自汉至明,中原王朝多在边疆地区推行羁縻制度,对边疆政权的疆域实行间接管理。这个历史时期,边疆政权不断融入中原王朝,中原王朝的疆域时有收缩,但总体在不断扩张。特别是元明清三朝之间的大一统连续不断,疆域稳固的时间不断增加。及至清朝前期,基本底定了中国现代疆域版图,祖国疆域越发稳固。
历史充分证明,共同的疆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条件,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域的历史进程,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凝聚的过程。疆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得以发展的空间条件。共同的疆域为各族群的迁徙与交流提供了活动场域,各族群在交流中凝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比如,青藏高原东部、东南部的旧石器,与华北旧石器的类型特征相一致。故学者们推测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北方人群已经由甘青高原向南迁徙,并进入青藏高原。
(二)政权制度趋向维护统一
中国古代各族群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促进了国家政权制度的一统和定型。战国末年,各邦国各自为政。秦朝建立后,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境内全面推行郡县制。秦朝在全国设置了江胡郡、恒山郡、清河郡、四川郡等三十六郡,一千多个县,边疆族群聚集地则设“道”加以管理。秦朝通过郡县制,方便中央政令传达全国各地,有效维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秦朝开创了政权制度统一的先河。秦以后的王朝,普遍效仿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政权制度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趋于定型。汉承秦制,在全国推行统一的政权制度,更有“郡县之制,无改于秦”。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在地方设置了道府制,每个道下设若干个府、州、县等行政单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行政体系。值得一提的是,元朝在全国设置十大行省,设立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地区。明清两朝,接续了大一统,在内地设置了统一的地方行政建置,同时还在边疆地区大力推行改土归流、因俗而治。
各族群的共同努力,促使国家政权制度越发趋向维护统一。秦朝政治一统,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一改战国末年各自为政的状况。自秦以后,为了更好地维护国家统一,历代中原王朝模仿秦制,不断完善中央集权制度。唐朝道府制度的丰富和完善,促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盛世,提升了突厥、回鹘、吐谷浑、靺鞨等周边族群的向心力。元朝在全国设置行省,边疆与内地制度完全一致。明清为了更好地维护国家统一,在边疆推行因俗而治,边疆与内地融为一体。总的来看,王朝国家时期的政权制度,纵向上不断加强中央集权,横向上不断吸纳边疆政权,最终趋于维护国家统一。
历史充分证明,各族群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形成的过程。秦汉、隋唐、元明清,都是各族群共同缔造的统一国家,中央集权制度打破了区域势力的割据。无论民众来自哪个区域、哪个族群,都成为中原王朝统一制度管理之下的“编户齐民”,强化了民众的政治统一性、利益共同性、文化融合性,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形成。
(三)大一统记忆越来越清晰
中国古代各族群在共同书写辉煌历史的过程中,形成了大一统的历史记忆。战国时期,周天子无法掌控天下,致使群雄崛起,天下纷争。大一统思想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秦灭六国,废封建,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修驰道、车同轨、书同文,政令通向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国家。秦朝开创了中国大一统的历史,同样留给后人大一统的历史记忆。后世追求的大一统,是政治一统、经济一体、社会整合、华夷一体。在秦之后,汉朝沿袭了大一统思想,开创了大一统的王朝。汉武帝提出“汉为天下宗,操杀生之柄,以制海内之命,危者望安,乱者印治”的主张。可以看出,汉武帝已经形成了大一统的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群纷纷“入华”,自认为“正统”,为隋唐的大一统做好了准备。唐朝开创了大一统的盛世,也为后世留下了“华夷一体”的历史记忆。元明清三朝,相继延续了大一统格局。及至清朝前中期,各族群对历史书写有了新的突破,实践了政治一统、经济一体、社会整合和华夷一体,形成了“长城内外皆一家”的大一统格局。
各族群的共同努力,促使大一统记忆越来越清晰。中国历史发展的几千年中,大一统的历史始终占据着主流地位,大一统的历史记忆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血脉之中。秦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国家,开创了大一统历史,也开启了各族群大一统的历史记忆。汉唐时期大一统的盛世,让各族群大一统历史记忆得以加强。元明清三朝相继延续了大一统,则为各族群注入了大一统的记忆基因,生生不息、永不磨灭。可以说,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了大一统的历史。
历史充分证明,大一统是各族群整体的历史记忆,各族群共同书写辉煌历史的过程,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集体记忆历史呈现的过程。一统或大一统是一种思想,还是各族群整体的历史记忆,更是一种向心力,是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力量。各族群共同书写了秦汉、隋唐、元明清等王朝大一统的历史,提升了周边族群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凝聚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唐蕃会盟、南诏求归、军民屯田、哀牢国内附、细君公主远嫁乌孙、文成公主进藏、凉州会谈等历史佳话,是各族群共同书写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集体记忆的生动呈现。
(四)中华文化认同越来越深
中国古代各族群在共同创造灿烂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秦朝一统,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史无前例的作用,为各族群衣食住行、音乐舞蹈、雕塑建筑、语言文学、科学技术等文化的交融,创造了外部条件。汉朝通过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原和西域的文化交流。南北朝时期,各族群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南朝的文学艺术、北朝的政治改革等,都成为后来大一统发展的文化资源。隋唐五代,文化艺术上交相辉映,胡曲、胡乐、胡舞大量传入中原,周边族群也纷纷赴中原交流学习。西域风光、胡风文化在唐诗中得到生动呈现。比如,唐朝边塞诗人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元明清三朝,中华文化认同得到不断提升,各族群文化浑然一体、不分彼此。“舍弓箭而事诗书”者,比比皆是。
各族群的共同努力,促使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越来越深。有秦一代,政治一统推进了中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华文化共同体初步形成。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文化交融也进一步加深。盛唐时期,呈现出胡汉交融、文化鼎盛的景象。元明清三朝,有续实现大一统的衔接,文化领域表现为大融合之势。各族人民在语言、生活方式、精神领域等多个方面深度互动交融、彼此涵化,中华文化认同达到新高度。
历史充分证明,中华文化是各族群整体的文化基因,各族群共同创造灿烂文化的过程,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文明实践的历史呈现过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中华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因。各族群在历史上共同创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文明实践的历史标识。
(五)民族精神越发深入人心
中国古代各族群在漫长的奋斗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秦化若干邦国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让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有了附着客体,产生了爱国主义精神。秦汉时期大一统王朝的维系,需要各族群的认可和支持。据考证,睡虎地M11号秦墓墓主“喜”,作为秦国的一名小吏,陪葬品中有一本记载秦国大事件的《编年记》。这足以证明,这名秦国小吏心怀国家。秦汉以来,王朝虽不断更迭,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却不断升华。冼夫人助力隋朝的一统,并反复教导子孙:“汝等宜尽赤心向天子。”宋人文天祥在抗元过程中,宁死不屈、舍生赴死,元朝大力褒扬其殉国亡身的忠义精神。明朝时期,为抵御江浙地区的倭寇,瓦氏夫人挂帅出征,奋勇杀敌、战功赫赫。清朝后期,西方列强觊觎我国疆土,侵入我国西北、西南、东南等地。真正意义上的外族敌人出现,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高潮,中华民族在同生死、共命运的斗争中,成为从自在发展走向自觉发展的民族。
各族群的共同努力,促使爱国主义精神越发深入人心。秦朝的国家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一统的实践过程让各族群的爱国主义精神有了具象化的附着客体。魏晋南北朝、隋唐、辽宋夏金时期,爱国主义精神呈现为多样化的特征,时而体现为对国家一统的支持,时而体现为雄视天下的气概,时而体现为以身许国的抱负。元明清时期,大一统巩固进一步强化家国意识,特别是晚清以来外敌的入侵,促使爱国主义精神明确使用“强国”“自强”等概念,为开启现代爱国主义精神奠定了基础。
历史充分证明,爱国主义精神是各族群的精神力量,各族群共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众志成城的历史结晶的最好呈现。爱国主义精神是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精神动力。
三、学术深描: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现实转向
“五个共同”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指引。祖国疆域、统一国家、辉煌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精神等五个要素,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体系,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指明了方向。对祖国疆域、统一国家、辉煌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精神等五个要素进行学理分析,能够揭示“五个共同”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政治地理空间
疆域是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地理空间,为中华民族的互嵌交流提供活动场域。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范围内进行的。我国幅员辽阔的疆域,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身份创造了基础条件。生活在这片疆域的国人有着共同的家园、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梦想。同时,这辽阔的疆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稳固的物质资源。不同的区域环境提供不同的资源,中国东西部之间需要进行产业协助互补,各民族间要进行生计方式互补。各区域之间、各民族之间在进行协助互补时,依托共同的政治地理空间,形成了互嵌空间格局,加速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时空关联机制
国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时空关联机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则有效地把各民族紧密联系起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的交融中形成的,而国家则是时空关联的重要衔接机制。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能有效地联系分散在神州大地的各个民族,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键。中国共产党是当今世界人数最多、组织规模最大的政党。截至2024年底,中国共产党共计拥有10027.1万名党员和525万个基层党组织。从纵向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地方委员会分布于省(区、市)、市(州)、县(市、区、旗)等行政区域;从横向来看,在全国的城市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中国共产党党组织的覆盖率均超过99.9%。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实现全国力量的快速凝聚,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带领各民族走向复兴。因此,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巩固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深层历史记忆
民族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经历,统合历史记忆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依据和情感根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过去发生的重大事件的总和。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羯、匈奴、氐、鲜卑、羌等“五胡”主动融入中原,采鉴“中华”政制,竞逐“中华”正统。宋辽夏金共奉“中国”之号,皆被中亚人称为“桃花石”。秦汉、隋唐、元明清等王朝实践了大一统。这些统合记忆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是中华民族盘根究底、推本溯源的历史依据,是凝聚境内56个民族的历史元素。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等记忆空间,可以把56个民族同胞拉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统合记忆时空,搭建“统合历史-共创现在-美好未来”的对话域。
(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认同基础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认同基础,文化符号是联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桥梁和纽带。文化认同是人类最重要的认同。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最重要的文化认同基础,形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碰撞、交融、涵化后,形成的共同的文化。中华文化超越了各民族的地域差异、知识积累,培育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性。中华文化符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各民族的共同价值、共同审美、共同情绪。中华文化符号在历史中产生,沟通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联系着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中华文化符号可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础,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
(五)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恒久精神动力
爱国主义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体现,是中华民族共同奋斗的恒久动力,能够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所需的精神力量。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历史长河中,共同培育、共同继承、共同发展起来的,能把分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紧密联系起来。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继承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必须和新时代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相结合。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四、五维省思: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进路
祖国疆域、统一国家、辉煌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精神等五个维度,在历史向度和现实转向的结合中,充分诠释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本逻辑。引入制度机制概念,“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可以衍生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切实可行的实践进路。
(一)以族际互嵌机制巩固空间载体
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空间载体,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社会结构建设与社区环境建设、宏观世界与微观空间的结合,助力推进中华各民族在国家疆域空间内交往交流交融。一是构建空间互嵌。主动适应新时代全国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共同性大增长的新态势,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统筹城乡建设布局,推动社区空间环境美化,构建城乡空间互嵌格局,建设社区共居美好家园。二是构建文化互嵌。依托博物馆、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广场、社区公共空间等文化载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华文化互嵌格局,营造社区共学的精神家园。三是构建经济互嵌。推动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助力各民族群众就业创业,构建经济互嵌格局,创建社区共事的富裕家园。四是构建社会互嵌。把促进各民族互嵌工作与基层治理、社区治理等有机结合,提升民族工作的精细化、专业化水平,构建社会互嵌格局,打造社区共享的美好家园。五是构建心理互嵌。丰富城乡各民族互助互信、交流沟通的渠道,在社区提供交流活动、心理疏通的平台,构建心理互嵌格局,兴建社区共乐的温馨家园。
(二)以坚持党的领导夯实政治基础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政治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是维护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一是坚持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政治领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政治性、战略性都很强的工作,必须从政治上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把党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贯穿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全过程。二是坚持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领导。坚持党的思想领导,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引,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是坚持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组织领导。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坚持党的组织领导,必须完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完善党领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体制机制,加强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
(三)以统合记忆机制深化共有记忆
复现统合记忆,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共有记忆。一是建立统合记忆的数据制度。在“五个共同”的指导下,合理挖掘和解读历史史料,形成各民族共同书写大一统的数据库。各省(区、市)、市(州)、县(市、区、旗)等行政区域的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开设相应的“五个共同”展区。二是完善统合记忆的礼仪制度。建立和规范中华民族统合记忆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纪念庆典活动,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是健全统合记忆的参与制度。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社会空间,出台相应政策,提升各民族群众在统合记忆礼仪活动中的参与度。提升各民族参与度,才能使中华民族产生一种群体性的记忆复现、情感共鸣,并成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
(四)以文化符号机制强化文化基础
中华文化符号的再造、创新和传播,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基础。一是健全中华文化符号的再造。中华文化符号的再造,依托于特定的文化符号平台的搭建。同时,围绕“五个共同”重要指引,把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理念、共通的道德信念与现代文明相结合,进而重新阐释中华文化和重构中华文化符号。二是完善中华文化符号的创新。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决定了中华文化符号的创新同样是系统性和多样性的。可以从衣食住行、音乐舞蹈、雕塑建筑、语言文学、科学技术、传统体育等方面,尝试创新中华文化认同的符号。三是优化中华文化符号的传播。要形成中华文化符号的专门传播机制,使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形成直接关联。在传播过程中形成多元化的传播渠道,通过主流媒体叙事、民族政策的制度化表达、国民教育的一体化等方式,把中华文化符号内化为全国各族群众的普遍认知。
(五)以教育融合机制培育情感根基
教育融合机制,是有效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根基的重要手段。一是建构系统化、科学化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体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讲好党的创新理论、中华民族故事。教育内容体系要以“五个共同”为核心教学内容,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二是拓宽教育实施渠道。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社会宣传教育等领域。干部教育、党员教育,要以常态化教育和专题化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推动广大干部深化对党中央关于新时代民族工作重大决策部署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提高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国民教育要以思政课为依托,做好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的有效衔接。促使大中小学生在螺旋上升的思政育人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社会宣传教育要注重教育形式的灵活性、趣味性和知识性,引导各族群众深入了解中华文明,深刻理解“五个共同”,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
五、结 语
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五个共同”,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更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指引。新时代,祖国疆域、统一国家、辉煌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精神等五个要素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承担着新的作用和功能。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以“五个共同”为指引,充分挖掘和解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展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优势,能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历史基础、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