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思政课 |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汲取青春奋进力量” 

——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实践研学系列活动

发布日期:2025-04-19    浏览次数:

四月的春城,海棠盛放。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南联大旧址五周年之际,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学子怀着对历史的敬意与青春的担当,走进西南联大旧址,开展“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汲取青春奋进力量”实践研学活动。这场“行走的思政课”,既是对联大精神的深情回望,更是新时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践行青春使命的生动实践。4月18日,同学们从呈贡校区乘车出发,开启了一场充满意义的“寻根”之旅。


触摸历史脉搏,感悟联大精神的时代回响

西南联大旧址位于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校区,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完整留存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原教室、“一二·一”运动四烈士墓等14处历史遗存。这里不仅是抗战时期文化教育的堡垒,更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阵地。

踏入西南联大旧址,泛黄的讲义、斑驳的“火腿椅”、镌刻着“刚毅坚卓”的校训碑,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育才的岁月。支部党员跟随讲解员的脚步,穿过红烛广场,望着“铁皮屋顶”的西南联大原教室,耳边不禁响起了陈岱孙教授“停课,听雨”的话语。教室里,木质的课桌与黑板依旧保留着当年的简朴,党员们轻抚桌角,仿佛听见闻一多先生激昂的讲演与学子们琅琅的晨读声。

来到“一二·一”运动纪念广场,师生们聆听了烈士墓前的故事。1945年12月1日,联大学生潘琰、李鲁连等四人在反内战示威中牺牲,用生命点燃了民主的火种。“他们用青春诠释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真谛,我们这一代青年更应接过接力棒!”2024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高莉格说。师生们凝视着浮雕墙上青年学子振臂疾呼的群像,感受到“反内战、争民主”的呐喊穿透岁月。伫立在西南联大纪念碑前,青灰色的碑体上,冯友兰撰写的碑文如史诗铺展,这些文字不是冰冷的石刻,而是血与火淬炼的青春宣言。

随后,师生们走进西南联大博物馆,驻足于镌刻“刚毅坚卓”四字的校训碑前,历史的重量与精神的温度在指尖交织。在讲解员的讲解中,大家一一走过《抗战烽火 教育长征》《结茅立舍 弦歌不辍》《文化抗战 学人报国》《追求真理 民主堡垒》《共赴国难 情谊永存》《复员北返 薪火承续》和《联大人杰 志业昭彰》七个部分的西南联大历史展。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支部党员们轻声歌唱,字句铿锵如金石坠地,这一刻彷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西南联大。


践行青春誓言,书写青年党员的时代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西南联大旧址时指出:“我们现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云南师范大学始终牢记这一嘱托,将红色资源转化为育人力量。近年来,学校编写《西南联大教育救国》《闻一多舍生取义》《西南联大二十五讲》等独具特色的校本读物,配合思政课程推进。每年对新进师生开展“七个一”活动,即教唱《西南联大校歌》、参观1次西南联大博物馆、观看1部西南联大纪录片、听1场西南联大主题讲座、参加1次“西南联大文化月”活动、阅读1部西南联大书籍、开展1次现场教学,让师生在充分领略西南联大爱国精神和感人事迹的基础上,将“刚毅坚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活动尾声,师生们展开热烈讨论。202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李沿说:“联大师生在战火中坚守学术,我们在和平年代更应珍惜机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2024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张芸说:“站在联大教室旧址,我仿佛听见了朱自清先生诵读《荷塘月色》的声音。作为马院学子,我们要用青年视角讲好中国故事,让思政课既有深度又有温度。”

一场实践研学,一次精神洗礼。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以脚步丈量信仰,用初心对话历史,在西南联大旧址书写了新时代青年的奋进答卷。未来,支部将继续深化“行走的思政课”品牌,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的脚步,引导青年党员在学思践悟中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