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思政课|我院学子走进西畴感悟实干精神

发布日期:2023-08-16    浏览次数:

2023年8月9日至12日,为进一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两个课堂建设,让广大师生在实践调研中升华爱国情怀,勇担时代责任,贡献青春力量,同时配合“张桂梅思政课大讲堂”第十讲的线下录制工作,我院蒋晓涵老师、研究生郑勋来、李雄、王松、胡莹虎,本科生杨倩楠组成研学团,跟随云南省电视台工作人员赴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开展研学实践活动。研学团深入西畴、走近西畴“愚公”代表,亲身感受实干力量以及新时代西畴的巨大变化,深刻领悟实干造福人民的深层含义。

研学伊始,团队成员前往西畴精神展览馆,聆听讲解员讲述西畴人民鏖战石漠荒山,用实干打造绿水青山、用加油干创造金山银山、用创新干建设锦绣河山,开启西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新征程的发展历程。西畴人民炸石垒埂、凿石开路的故事深深感染了每一位团队成员,大家纷纷表示要将“西畴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当中,以实干奋力出彩、用实干诠释担当。

为进一步了解“西畴精神”的实质与内涵,研学团来到了兴街镇江龙村、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的刘超仁老师家中,倾听刘超仁老师在58岁坚定入党,带领村民开展石漠化治理,把昔日的“口袋村”变成远近闻名的生态村、富裕村、文明村的动人故事。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大家诠释了“幸福是干出来的,不是等靠要来的”的西畴实干精神的内涵。他的故事让成员们倍受鼓舞,同时也让大家意识到作为一名党员要有“勇向潮头立,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气魄。

岩头村是现代版“愚公移山”故事发生的地方,岩头村的村民们敢于向大山挑战、同自然抗争,践行了“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实干,就一定有希望!”这是村民小组长、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先进个人李华明向研学团成员们说的第一句话。大家跟随着李华明的脚步,一起重走岩头村当年的进村路,它依山而建,悬挂在云端的悬崖峭壁间。一路上李华明向成员们讲述了村民们十二年如一日,自筹资金和劳动力向大山宣战的艰辛与不易。经过一路跋涉,进入岩头村时同学们已是满头大汗,手臂也被野草划开了小口子,深切地感受到了岩头村村民们修路的艰难和团结一心与“地球癌症”石漠化抗争的不屈精神。

循着现代版“愚公移山”的西畴足迹,成员们走进了蚌谷乡摸石谷,这个打响西畴县炸石造地第一炮的地方。聆听木者村支部书记刘登荣带领群众炸响第一炮,向石旮旯要地要粮,36年如一日坚守基层的事迹。在刘支书的带领下,成员们拿起当年木者村村民向贫困宣战的工具,体验炮杆撬、锤子砸、錾子凿的艰难炸石造地过程,短短半天,大家手上就磨破了皮,长出了茧。这也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棒接着一棒跑”的实干精神。当“干”字在头的使命接力到我们手中,我们要当仁不让,迎难而上,勇于实践,做新时代的实干家!

西洒梁子的山豆根种植基地里,成员们在西畴县百汇药材林果种植有限公司董事长、云南省道德模范程敦儒的带领下,来到田间地头,一边除草,一边了解山豆根的药用价值。边说边干的程敦儒老人精神矍铄,说话时字正腔圆,干活时动作敏捷,很难想象他今年已经73岁。在和他交谈中,大家了解到他那堪比电影情节的人生故事,他以自身经历向成员们讲述了他建基地、办公司,带领群众共同发展中药材种植,几十年如一日践行绿水青山梦的艰辛过程。声情并茂的讲述引起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强烈共鸣,加深了大家对“西畴精神”的理解。

研学的最后一站,老师和同学们跟随着蚌谷乡党委书记项冬梅同志,从三光片区的猕猴桃种植基地登上了逐梦亭,从山顶俯瞰西畴风光,直观感受西畴人民多年来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成效,并在与项书记的亲切交谈中感受“西畴精神”的磅礴伟力。

研学团成员郑勋来说道:“通过这次研学,让我对西畴实干精神有了更深的认识,90后的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相较于西畴人民面临的困境,根本不值一提。只要一点一点学、一件一件做、一样一样干,就没有我们攻克不了的难关!”

研学团成员杨倩楠谈到:在这次研学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了“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苦熬不如苦干”等标语随处可见,这些标语的核心内容就是一个字——干。我深刻领会到,坚持干字当头,把使命扛在肩上,才能把美好蓝图变成现实。

 


上一篇
下一篇